到牟氏庄园游览,一副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便会映入眼帘。这副对联虽仅仅八个大字,却传承着牟氏家族数百年的家风祖训,可以探寻到牟氏家族兴旺背后的故事。 一 牟氏庄园牟氏,祖籍湖北公安县,始祖牟敬祖以拔贡的身份来栖霞为官。据清康熙年间《栖霞县志》记载:“洪武三年,任栖霞主簿,时值兵兴,令相继以事去,公独履诸艰,才优政勤,百废修举,祀名宦。”由此可见,牟敬祖是一位独当一面,有作为、有贡献的好官。 卸任后,牟敬祖贫病交加,无力回湖北公安原籍,只得落籍栖霞蛇窝泊镇为民。此后几世单传,过着寄人篱下的动荡生活,直到第七世牟时俊,先后娶了两任妻子,生了8个儿子,被称为“老八支”。8个儿子,令牟时俊穷则思变,他决心将后代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当傲气十足、曾为争夺茔地与牟家对簿公堂的刘家正得意忘形之时,牟时俊令夫人带领众儿媳纺线织布,勤俭持家,节省每一文钱,“延名师,课诸子”,把与刘家的明斗转为暗争。相传,刘家为此妒火大发,请来戏班子,天天唱戏,干扰读书。牟时俊便把书房转入地洞,并立下“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的家训,督导子侄成才。 此举赢得乡邻们的好评,并预言牟家此后必能发迹。果不出所料,8个儿子中有6个取得功名,其中第六子牟道行,先后做过河南宜阳县知县、直隶省真定府同治(副治府)等官职,知宜阳县期间,因政绩显著,被誉为“神君父母”。5年后离任时,宜阳人感其恩,将其画像供于七贤祠。近百年后,宜阳人思慕“神君父母”依旧,特报请朝廷,将他崇祀为宜阳名宦。 牟道行弟兄的言行举止、人缘口碑,无疑与父亲“延名师”讲授“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文化有关。可以说,牟家“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传统,就是从“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时播下了种子,也可以说牟氏家业久盛不衰的这部长戏是从第七世牟时俊“白手起家”拉开了序幕。 二 牟氏第八世弟兄,笃志嗜学,取得功名之后,家道扶摇直上,并离开繁衍几代的蛇窝泊镇,到栖霞城南门里建立住宅,后不断扩充增容,被称为“牟家大院”。第九世在上两代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堂叔兄弟共27人,20人取得功名。其中牟道行之长子牟镗,秉承祖、父两代遗风,自幼嗜学,敏锐思辨,被先生称为“小颜回”,曾出任沾化县训导。他又生8子,被称为“小八支”。为让诸子成才,他亲自授课,每离家时,必留作业,夜归后一一检查,并评出甲乙名次加以鼓励,有时自撰范文,令诸子传阅背诵,最终8个儿子皆有成就,其中有2人考中进士,时人盛赞其“能教善诲”。不仅如此,牟镗还十分注重教子做人。他本人终生乐善好施,逢荒年,煮粥赈饥,逢人讨钱,倾囊相助。 “小八支”兄弟前半生均在牟家大院度过,家境好转后,弟兄分居立业。牟国珑迁至栖霞城西门里买郝姓旧宅(即后来的悦心亭)居住,44岁时考取进士,52岁出任直隶省南宫县知县。他廉洁勤政,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报请免除了部分灾区的皇粮,不能免除的就用自己的俸禄替灾民缴纳上。他还在灾区设立粥厂,由官府放饭,吸引逃荒在外的灾民返乡生产,并深入田间,向农民介绍合理间苗、保持适当株距的丰产经验。牟国珑替灾民缴纳赋税,影响到自家生活开销,便利用人们想读书取士的心理,一面理政,一面设馆讲学,靠挣点微薄学费贴补家用,与一批学生成为知己。 牟国珑在南宫做了四年知县,赢得赞声一片,想不到的是为公断一场官司,得罪了一个与此案有瓜葛的京官,被罗织罪名告到朝廷。可怜这位两袖清风的县官,被罢黜归故里时,竟身无分文。幸亏他教的那批学生大多家境宽裕或已发迹,闻讯纷纷慷慨捐助,凑集一笔可观的银两助其返乡。他置地扩宅,修起一座悦心亭,过起出仕前的农耕生活。劳动之余,他与晚辈及友人在亭里吟诗论文,打发时日。 “清风两袖意萧萧,三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竟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这首诗,概括了他当时的身份与心境。他在自得其乐的同时,也用平时的积蓄为牟氏全族及社会做些公益事业。 后来冤案昭雪,他也没有复出做官。康熙五十二年正月,69岁的牟国珑在家中辞世。南宫县士民数百人闻讯,不远千里奔来栖霞吊唁送行。 “耕读世业,勤俭家风”这副对联,就是牟国珑晚年在家闲居期间,酝酿而成的。起初,只在每年春节用大红纸书写,贴在大门上,作为新桃换旧符的春联。后来牟氏裔孙请当时的书法名家何绍基书写并雕刻于悦心亭大门,作为牟氏家族的传世之联,并规定:悦心亭必须由直系子孙继承,守不住祖业者,也不得卖于他姓。 三 常言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先辈辛辛苦苦创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可是牟家自七世牟时俊“延名师,课诸子”读书励志开始,家道由下到平,由平到上,至十四世仍富甲一方,数百年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梳理牟家的兴业史就可以发现,这与牟家的家风祖训分不开,“耕读世业,勤俭家风”如同一部“家族宪法”,代代传承,人人遵守。 十世牟国珑制成“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格言前,牟氏家族已孕育出管理家业、鞭策子孙上进的行为规范。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当“小八支”长兄牟国玠2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此时,二弟20岁、三弟19岁、四弟18岁、五弟16岁、六弟13岁、七弟12岁、八弟8岁,一家贫寒,生活拮据。抚养和教诲诸弟的重任就落在已经弱冠之年的长兄和二弟肩上。 牟国玠所撰家训是在七世祖牟时俊“延名师,课诸子”的基础上,拓展充实而成,共含“敦伦”“修身”“笃学”“取友”“谦恭”“祛私”“启过”“宜家”“课子”“勤俭”“输课”“守法”“行恕”“修睦”“恤下”“为善”“服官”“作忠”十八训,以“体恕斋”为家训命名,其良苦用心,后裔自然心知肚明。 除此,他还在体恕斋长年悬挂并推行《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让子孙自幼养成勤劳、自觉的习惯。目前,牟氏庄园体恕斋里还悬挂着牟国珑撰写的对联“霜露兴思远,箕裘继世长”,此联与“耕读世业,勤俭家风”一脉相承。 牟国珑嫡孙十二世牟之仪因分居,离开悦心亭,徙城北2.5公里的古镇都村另起新屋,开启了牟氏庄园的第一幢住宅。这位奠基人便是后来以牟氏庄园庄主而闻名的牟墨林的祖父。十四世牟墨林,没把他的聪敏和智慧用在求取功名上,而是对土地情有独钟,善务农,巧抓机遇,日益充盈。 明清两代栖霞共出了36名文武进士,牟氏一族,就占了10名。牟氏富甲一方的地主庄园几世不衰,一度拥有土地、山岚18万亩、佃户村155个、房屋5000余间,堪称胶东半岛最大的地主庄园,有“北方民间小故宫”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