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书香烟台 查看内容

心海觅诗情

2025-4-1 14: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 评论: 0

摘要: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背诗、写诗开始,但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个例外。由于特殊年代的原因,我们的童年对诗词知识的了解十分贫乏,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代表的古诗词几乎一无所知。记得上小学时,古诗词是被 ...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背诗、写诗开始,但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个例外。由于特殊年代的原因,我们的童年对诗词知识的了解十分贫乏,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代表的古诗词几乎一无所知。记得上小学时,古诗词是被摒弃于教材之外的,致使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连普通话的字音都没有掌握好,遑论写诗作词必须掌握的平仄声调。上了高中,有幸遇到了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封永祥。课本中有许多毛主席诗词,他在讲解毛主席诗词时,为我们讲授了许多相关的古诗词知识。我就是在这个时期爱上古诗词的。我很快就能把当时已公开发表的毛主席的30多首诗词倒背如流了。虽然对唐诗宋词所知甚少,也跃跃欲试,有了写诗词的冲动。记得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老师布置用诗歌的形式写一篇作文,我用一个晚上写了一篇《谒烈士墓》的诗歌交给老师,没想到老师上语文课时竟然选作范文在班级上朗诵,由此我还曾一度萌发当诗人的梦想呢!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农村务农,不仅无诗词专著可寻,就是寻找一本可读之书也十分困难。为了养家糊口,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有幸被村里推荐为民办教师,又被调入公社(现在的镇)报道组,陌生又繁忙的工作让人自顾不暇,写诗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有幸在a年——高中毕业后的第五年——考入烟台师专(今天的鲁东大学)中文系,上学期间开始对古诗词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不过此时我对诗词的兴趣已大大减弱,除了在学校班级黑板报上随手写过几首所谓的诗外,并无诗作出版问世。大学毕业后,踏上新的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繁忙,整天疲于奔命,根本不敢再作他想,写诗的梦想早已跑到爪哇国了。
写诗一定是与环境和条件有关的。正如哲人所说,人首先是生存,然后是生活,而后是精神世界。一个人连生存都困难,恐怕诗是难以写下去的。有人说苦难出诗人、贫困出诗人、厄运出诗人,那是极端的存在,非常人所能承受。歌颂苦难比苦难本身还可恶,它会使人们忽视苦难本身带来的痛苦。现在有人鼓励去经历苦难而刺激灵感,这是一种自私的、不顾及他人痛苦的行为,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损招。
我重拾写诗旧梦是在退休以后,此时已没有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自学诗词写作并非易事,前面讲过由于早年的基础不好,平仄、对仗、押韵总是掌握不好,加上年龄大了,记忆力明显减退,对词汇的运用很难得心应手,常常词不达意。如果一味自学可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幸的是,我的朋友中不乏诗词爱好者,我将习作发给他们,与他们切磋交流,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完善,使我受益颇多。特别是贺宗仪先生,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烟台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学会副主席、烟台市楹联家协会主席兼《楹联艺术》主编,他对诗词、楹联创作的造诣颇深,获得的奖项无数。他不仅亲自修改我的作品,还将我的习作推荐到有关诗刊发表,鼓励和坚定了我的学诗热情和信心。
老年人学诗最大的阻力其实并非个人能力和水平,而是社会上一种难以尽言的偏见。有人给老年人写的诗起了一个雅号,叫作“老干部体”,说“老干部体”诗词套话连篇、陈词滥调、毫无生气、观点陈腐,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这种现象虽然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绝不是主流,不可一概而论。
我学习写诗,既是伴孙成长的需要,也是老有所学、自娱自乐的选择。特别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有了诗词相伴,生活立刻获得了阳光的照耀,心情为之一振。每学一首诗,我便陶陶然,似乎获取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能量。每习作一首诗,或怀古颂今,或留恋山水,或远足思乡,或节庆抒怀,使个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抒发,我便欣欣然,就像获得了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忘记了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产生的惶恐。
我敬佩老有所学的人,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学诗、写诗,对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理解人生的哲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有很大帮助的。我熟悉的已退休的同事和朋友中有许多人钟爱诗词,但在工作岗位时忙于事业,根本不可能去吟诗作对,因此也无人知晓他们的诗人梦想。退休以后,这些人很快将爱好付诸行动,学习诗词写作并在创作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有的人竟然出手不凡,写出了脍炙人口、社会影响很大的诗词佳作。葛枫安先生在他70岁时写了一首名为《七十挺好》的现代诗,一经发表,竟风靡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其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莫言青春已老,莫道年事已高,看我们英姿勃发,把每一个黄昏,都活成又一次拂晓。”他在诗中所表达的一位古稀老人潇洒乐观、心胸豁达、激情澎湃、不向衰老低头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读后浑身充满力量。
据说诗歌可以调养人的性情、滋补人的心灵,从而帮助我们获得身心俱健的效果。宋代的《唐诗纪事》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杜甫的好友郑之文之妻患有抑郁症,杜甫听闻后对郑之文说:“读我的诗可以治尊夫人之病,你只要让她每天反复诵读‘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即可。”朋友之妻遵嘱反复诵读,病情果然大有好转。在意大利,吟诗养生盛行,还催生出了“诗疗师”这一职业。他们根据不同人群的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的诗歌为客户进行“治疗”,据说疗效明显。古代诗人长寿的很多,如唐代的丘为、贺知章,宋代的陆游,明代的孙奇逢,清代的毛奇龄、沈德潜,近代的余光中等,都活到了八九十岁的高龄,可资佐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已经53岁了。他说,千里马虽然年老体衰不复当年,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疆场的豪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认为,人的青春虽然一去不复返,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能够让人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青春光彩,即人生在精神上可以再年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以富有情韵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咏怀诗是古代诗词中的一枝奇葩,是吟咏抒发诗人情志的诗,从古至今佳作名篇多不胜数。除曹操、苏轼外,唐宋时期的张籍、白居易、杜甫、李白、贾岛、梅尧臣、文天祥、邹登龙都曾以《咏怀》为题写过诗,三国时期的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82首《咏怀》,流传至今。古人的观察力特别敏锐,每每见景生情,写出精彩诗篇。这些咏怀诗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佳作,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名篇,内容丰富多彩、深沉隽永,值得后人学习借鉴。我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因烟台历史上曾称为燕台,又因常以笔名“燕台石”发表散文、诗作,故以燕台命名自己的散文集和诗词集。散文集已结集出版《燕台随笔》《燕台散记》《燕台摭拾》。此次首版诗词集则命名为《燕台咏怀》,作为燕台系列四卷作品之一,借其再现个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和对生命存在的思考,终极目标指向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和对未来人生的追求与梦想。
文学有“无用之用”之谓,诗词亦概莫能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序言曰:“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由于热爱诗词的缘故,我这几年边学边写,散见于报刊及诗社网站的诗作,累计有二三百首之多。从时间来看,最早的是2007年到2019年所写的二十几首诗,最多的是2020年以来的作品,特别是2020年—2022年期间的作品占了整本诗集的80%。由于边学边写,所以我写得很慢,常常十几天写不出一首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出口成章的快手诗人相比。尽管如此,不少作品仍不尽如人意,有待日后深入学习,不断提高。我多次说过,我写诗作文不过是自娱自乐,并无其他非分之想,如果这本诗集能够成为友人闲谈的话资并产生一点情感共鸣,我的内心已是深感欣慰了。
上一篇:行走蓬莱湾下一篇:碧海泛舟弄春潮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4-4 08:36 , Processed in 0.032765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