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好酒得有好诗。最初我对酒的认识,就是从诗歌中来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自不必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说的是葡萄酒。最初读这首诗,关注的是人,感受到的是英雄一去不复还的豪迈气势。后来读到一篇文章,说曾有外国人质疑中国古代没有葡萄酒,我们就以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来回答他,证明葡萄酒中国自古就有。 说起葡萄酒,人们都不陌生,有关葡萄酒的诗句,很多很美,人们随口就能吟上几句。陆游这样写:浅倾西国蒲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梅尧臣如此曰: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在众多有关葡萄酒的诗词中,王翰的《凉州词》应该说是流传最广的一首,乃葡萄酒诗中的翘楚。 而我最早听说白兰地,是从本村的一个邻居那里。 老家有一个邻居,平时喜欢喝点小酒,而且只喝白兰地。 这位邻居在和街坊们闲谈的时候,经常炫耀似的说,过年的时候,俺外甥给我送了两箱白兰地,金奖白兰地啊。过八月十五的时候,又给我送了两箱白兰地。炫耀完了,然后咂摸咂摸嘴,像是在回味似的,金奖白兰地,好酒啊,国际上都获奖了。说话的那种神情,很展扬。最后总结似的说了一句:喝酒要喝有名堂的酒,白兰地就是有名堂的酒。 那时候,我父亲平时在家也喝点小酒,但却是从村里的小卖部里打的散酒,几毛钱一斤,虽然酒的质量不咋地,但父亲依然是喝得有滋有味。 我自己就琢磨,散装的酒都能这样喝得饶有趣味,那瓶装的获得过国际金奖的白兰地,喝起来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对酒有了一些认识,终于知道了白兰地的名堂是如何而来。 白兰地是一种蒸馏酒,它是舶来品,在荷兰语中白兰地的意思是“燃烧的葡萄酒(Burnt Wine)”。将蒸馏后的葡萄酒液放入橡木桶中长期陈酿,在这个过程中,酒液与橡木中的成分发生复杂的变化,在岁月的积淀下慢慢融合凝聚,日渐香醇,从而形成白兰地馥郁的香气。 白兰地虽说公认是舶来品,但著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曾发表文章认为,白兰地当首创于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烧者取葡萄数十斤与大曲酿酢,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我们把这方法与现代白兰地的生产工艺对照一下,可以发现,它少了一道工艺,用橡木桶陈酿。而这道工艺是成就白兰地的关键。 白兰地的诞生,其实也是因为一个不得已的原因。 白兰地起源于法国。13世纪那些到法国沿海运盐的荷兰船只将法国干邑地区盛产的葡萄酒运至北海沿岸国家,这些葡萄酒深受欢迎。至16世纪,由于葡萄酒产量的增加及海运的途耗时间长,使法国葡萄酒变质滞销。这时,聪明的荷兰商人利用这些葡萄酒作为原料,加工成葡萄蒸馏酒,这样的蒸馏酒不仅不会因长途运输而变质,并且由于浓度高反而使运费大幅度降低,葡萄蒸馏酒销量逐渐大增,后来法国人开始掌握蒸馏技术,并将其发展为二次蒸馏法,但这时的葡萄蒸馏酒为无色,也就是现在的被称之为原白兰地的蒸馏酒。 1701年,法国卷入了一场战争,葡萄蒸馏酒销路大跌,大量存货不得不被存放于橡木桶中,然而正是由于这一偶然,产生了白兰地。战后,人们发现储存于橡木桶中的白兰地酒质实在妙不可言,芳香浓郁,色泽更是晶莹剔透,琥珀般的金黄色高贵典雅。至此,产生了白兰地生产工艺的雏形──发酵、蒸馏、贮藏,用橡木桶陈酿的工艺,就成为白兰地的重要制作程序。 1896年,张裕就酿出了中国第一款白兰地,为保证品质,第一批酒陈贮到1914年才正式投放市场,一时名噪天下,张裕将此款白兰地命名为“可雅”。1915年国产白兰地“可雅”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可雅白兰地也从此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后来还成为国宴用酒。 也许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村的那位邻居才会说白兰地是有名堂的酒。青出于蓝胜于蓝,白兰地,源自于葡萄酒,又高于葡萄酒,被人称为“葡萄酒的灵魂”“男人的香水”。“没有白兰地的餐宴,就像没有太阳的春天”,欧洲人把这句诗,毫不吝啬地献给了白兰地,可见白兰地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自从有了金奖白兰地,白兰地也开始融入了烟台人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在烟台当地人的口中,白兰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见风倒。烟台人豪放,烟台人会劝酒,但在喝白兰地的时候,都会善意地劝一句:白兰地可是见风倒啊。因为白兰地入口甘甜,很容易让你忘记了它的度数,不知不觉中就容易喝多。一秒前还在桌上清醒如昔,但胆敢出门,小风拂面,就会让你在瞬间感觉到了另外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白兰地的这种名堂,让我也喜欢上了白兰地。 曾有人说,人生如酒,越久越甘醇,越品越有味。我有一个同学,平时喝酒只喝白兰地。与他人不同,他更喜欢一个人独酌。这是在我们毕业多年后,一起参加同学孩子的婚礼的时候我得知的。他告诉我,喝酒,要喝有品位的酒,有积淀的酒,有内涵的酒。我告诉他,我也喜欢独酌,还有对饮。我们相视一笑,当即各自吟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想当年,我们读书时,一间大房子里,睡了我们班二十八个男生,我们一个区的四个同学,两张上下床并排在一起,每天晚上下自习后,我们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利用睡觉前的一点时间背诵唐诗宋词,现在我能背诵的诗词,大多是那个时候背下来的。 我们各自吟诗之后,他拿起酒桌上的白兰地,说:来杯男人四十吧。 一边品酒,一边听同学说起毕业之后的成就。我们毕业之后,他的书法一直没有放下,一直坚持着,各级比赛参加过不少,从市会员到省会员,这么多年来,时间也终于给与了他丰厚的回报。 听着他的叙述,我拿起桌上的酒瓶, 心中有所感慨,努力才会收获,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有回报。当初在学校的时候,我也练过书法,只是毕业这么多年来,练练停停,一直没有坚持下来。好的葡萄酒,好的白兰地尚且还需要时间的陈酿,更何况有收获的人生呢? 我举起了杯子,看了一眼杯中酒,泛着金黄的琥珀色,是岁月的彰显。我品了一口杯中酒,乍一入口,可能只有一个苦字。苦味持续数秒之后,舌尖却慢慢地泛起丝丝甘甜,空气中还荡漾着若隐若现橡木的香、檀香与花果的清香,充满了成熟的醇厚感。饮后余味久久不散。我情不自禁地说:这酒不错。 同学说:那是因为它经历了多年窖藏陈酿。一瓶好的白兰地,从一颗晶莹剔透的葡萄开始,不仅要历经层层淬炼,还需要桶藏很多年,才能让人们品尝到香醇的美味。“三毫米的旅程”,同学比划了一下,“就是从瓶壁外面到里面的距离,也就是从一颗葡萄到一瓶好酒之间的距离,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 我继续品了一口,心有感触:看来,葡萄酒的酝酿与人的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陈酿,才能酝酿出独特的芬芳与魅力。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耕耘务趁年华早,收获何忧岁月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