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喜庆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让年味儿更浓更醇厚。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重要年节符号。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桃符是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面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用于驱邪避灾。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这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宋代时,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作《元日》,描写的就是那时人们过年时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情景,其中之一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贴春联。到了明代,春联正式被称为“春联”,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祈求幸福的重要载体。至今还流传着明太祖朱元璋与春联有关的一个民间传说。 朱元璋在位时,曾特别下令要求金陵的每家每户在大年除夕之夜必须在红纸上写好对联并悬挂于大门之上,以示吉祥喜庆之意。相传这晚朱元璋微服私访,见所到之处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自然十分高兴。后来走到一处,却见门上没贴春联,朱元璋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屋主是一屠夫,不识字,也请不到别人帮忙。朱元璋听后,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时传为佳话。 时至今日,年货的丰俭已无关紧要,唯独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标配”。那红彤彤的春联一贴上,那过年的气氛马上就充盈起来,庭院生辉。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无论踏入哪家门槛,映入眼帘的,总是那一抹喜庆的中国红,将红红火火的年味渲染得淋漓尽致。 时代更迭,春联的形式也悄然变化。早年在农村,识字之人不多,大多是请人写春联,一笔一划,满是墨香温情。如今,机器印刷的春联凭借便捷、多样的优势,备受大众青睐。刚进腊月,年味便在街头巷尾悄然发酵,集市、商场里,春联琳琅满目。送春联的、买春联的,城里人、乡下人,都在忙碌挑选,只为给自家觅得一副称心如意的春联。 于我而言,却独爱手写春联。我一直感觉,春联还是自己手写的才有味道。春联,是心声的吐露,是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人的祝福,这份真挚情感,岂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品所能比拟?瞧那满大街的印刷春联,装帧精美,色泽艳丽,可内容却往往落入俗套,看多了,难免让人兴味索然。虽说我只是个业余书法爱好者,技艺不精,但这并不妨碍我沉醉于自己构思、书写春联的乐趣之中。个性化的春联,恰似量身定制的新衣,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腊月已至,年关将近,我又开启了一年一度的 “春联筹备之旅”。笔墨纸砚早已备好,无需特意张罗,当下最要紧的,是斟酌春联的内容。自己写春联,可不能只图热闹,内里须有“门道”,写什么,得细细思量,马虎不得。 每当年关尚远,我便早早开始琢磨:来年的春联写些什么好呢?我的要求颇高:既要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岁岁常新;又要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更要贴合心意,精准传递团圆、吉祥的祈愿,洋溢着喜庆的年味儿。毕竟,春联若缺了红火热闹劲儿,又怎能算春联呢? 为寻得合适的联语,我通常先上网搜罗一番,学习他人佳作,既赏书法精妙,又品联语韵味。一番甄别筛选后,有时直接“拿来”,有时略作修改,使其更契合自身。日子久了,我也尝试自己构思创作,虽水平有限,却也乐在其中。 敲定联语内容后,我会再度上网,广搜相关书法作品,潜心揣摩,用作临摹范本。前几年,国家图书馆曾推出20副从古籍文献中精选的吉祥春联,我如获至宝,择取部分七言联,搜罗书法作品,悉心研习临摹。 一入腊月,我在坚持日常书法学习临摹之余,便开启春联书写“热身模式”,每日抽出时间,用不同字体练习书写选定的春联。春联多为大字,与我平日所练小字大不相同,运笔手感迥异,需反复练习、体悟,方能找到最佳表达方式。这样的热身活动进行了十几天、二十几天的时间后,自觉火候差不多了,便进入最终书写环节。一副春联,我往往多写几份,铺于地上,反复比对,挑出最满意的,留待春节张贴。 起初,我写春联纯粹是自娱自乐。几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楼下邻居得知我研习书法,又看了我的字,便将写春联的“重任”托付于我,语气不容推脱:“往年春节,我都上街买春联贴咱们楼下,今年的春联我就不买了,你来写,我负责贴。” 我赶忙推辞:“我练书法时日尚浅,写得不好,怕拿不出手。” 邻居却鼓励道:“你瞧瞧那些买来的春联,字虽花哨,哪有自己写的有韵味、有意义!甭管好坏,贴上自家写的春联,那才有年味儿!” 盛情难却,好在离过年还有些时日。为避免出丑,那年我早早进入书写状态,每日练完书法,便临摹春联,写完挂起,挑刺找瑕,再次临摹。如此反复,直至邻居几番催促,我才挑出一副相对满意的,谦逊奉上:“写得实在是不像样子,献丑,献丑。实在不行就别贴了。” 邻居展开一看,赞道:“不错不错,肯定贴上!” 等过完年,我从老家回来,那副春联已端端正正贴于楼下大门两侧。次年腊月,邻居又来提醒:“今年别忘了写春联啊!” 我赶忙答应,按时交差。到了第三年,不用邻居来催,我先找到邻居:“春联,今年继续!” 如今,又快过年了,我再次忙碌起来。裁开火红的春联纸,倒出浓郁的墨汁,提笔凝思片刻,落笔成书,转眼之间,一幅幅春联便在地上铺展开来。 人们常说,现在的年味淡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年味儿呢? 以前物质匮乏,人们只有盼到过年,才能穿上新衣,吃上佳肴。为了春节期间的吃穿,人们要提前忙碌很久,要把这个日子期盼很久。忙碌中的欢喜,是年味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无需再为衣食操劳,忙碌劲儿没了,年味似乎也随之淡去。 其实,无论岁月怎样变迁,过年,始终是人们心底最眷恋的人间味道。以前的年味多表现在物质层面,现在的年味则更应该体现在精神层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年味便不会轻易消散;以心仪的方式,为过年添一抹仪式感,如此酿出的年味,才最为醇厚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