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琴瑟和鸣的历史佳话

2025-1-7 10: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 评论: 0

摘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旷世绝恋的无限痛惜,也是对安史之乱的反思,更是对自己永藏心底的一段恋情的纪念。说起古代爱情传奇还会想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旷世绝恋的无限痛惜,也是对安史之乱的反思,更是对自己永藏心底的一段恋情的纪念。说起古代爱情传奇还会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民间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它歌颂了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提醒人们珍惜真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过这些都是古代文学里的故事,在历史上还真有一段比翼双飞、琴瑟和鸣的夫妻,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留下光彩一页,并被传为佳话。他就是烟台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栖霞市的郝懿行,作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的人生轨迹、治学经历,尤其与夫人王照圆夫唱妇随、比翼双飞的佳话和趣闻轶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郝懿行,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农历七月初六出生于栖霞四大望族之一的郝氏家族。其父取《尚书·立政》“迪忱恂于九德之行”的句意,为他取名“懿行”。郝懿行出生时,家境殷实富足,世代书香浓厚。在四世同堂大家庭,父亲郝培元对他的学业要求严苛。民间传说郝懿行天资平凡,7岁入私塾,从《论语》《孟子》学起,10岁因背诵不了《毛诗》被父亲抽了几道耳光。16岁应童子试时,连四书亦“尚未粗知大意”,23岁参加秋试也与金榜无缘。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郝懿行没有自暴自弃,他更加勤奋用功学习。27岁时,他师从济宁举人李承琏,主攻八股,并抽时间学习经学。李举人因材施教,郝懿行渐渐茅塞顿开,在学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学业大长。1786年,郝懿行在丙午决科大课中考取第一,入太学深造。1788年, 郝懿行考中举人。十年以后,参加进士考试,也是一次考中。之后,他在户部挂名“额外主事”,一“挂”坐冷板凳,就是二十多年。盖其因,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关。出自《论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来说明郝懿行性格再恰当不过了,平时的他总是沉默寡言,即便有亲戚故旧来访,他陪伴坐饮,半天竟无一句客套话,只有谈论起经学来时,他才会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他厌恶世俗,不善交际应酬,惟喜欢读书,所得俸钱全部用来买书。在他看来,在家,以读书为孝爱;做官,以读书为忠勤;修身,以读书为卓德;立名,以读书为奇勋。所以,他平时总是手不释卷。据说有一次外出,郝懿行边走路边读书,一时顾不上看路,头竟一下子碰到了树干上。虽说“书呆子”气浓厚,不合时代潮流,但其妻子王照圆与他志趣相投,不仅是他生活上的知心伴侣,而且是他的经学和训诂学研究的得力助手,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生活十分幸福美满。王照圆出身书香门第、诗书之家,自幼涉猎广泛,很有文才,夫妻俩举案齐眉,时常“以诗答问”,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竟成《诗问》七卷。夫妻二人可比肩宋代的赵明诚与李清照。
在晚清经学、训诂学领域,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一桩佳话, “高邮王父子”指的是扬州高邮市的经学世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栖霞郝夫妇”指的便是郝懿行和王照圆夫妇。
王照圆,字瑞玉,号婉佺。1763年出生于福山县(现烟台黄渤海新区)河北村一个书香门第。王照圆之母林氏是栖霞四大望族之一林家的大家闺秀,幼知诗书,品行端正,性情温良,居家颇有法度。郝懿行的同邑好友牟庭为其作《节母林孺人家传》,对其品行、美德、学识等方面优点给予很高评价。照圆6岁丧父,全靠母亲林孺人一手教授《孝经》《内则》《毛诗》等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仅悟性高,而且触类旁通,博览群书,出口成章,崭露头角。王照圆自幼聪慧过人,其母林孺人对她寄予厚望,要求十分严格,不仅授王照圆知识,还为其聘请老师,悉心栽培。 
1788年,王照圆与长他6岁的栖霞才子郝懿行结为伉俪。才子遇才女,其言也不俗。据传说,新婚之夜,听悄悄话的人,听到的却是新婚夫妇的吟诗对句、相互唱和。王照圆说:“千里良缘彩线牵,三冬谷旦结团圆。挑灯最喜亲风雅,先说周南第一篇。”郝懿行心领神会,便以《催桩》为题,紧扣周南《关雎》主题,吟出表达恋情的一首诗,这样一来一往,其趣盎然。从此,他们夫妇佳话连篇,美传不断。新婚不久,郝懿行将所辑先祖郝晋《丸笑斋集》请王照圆校订。王照圆当仁不让,订正了其中的8个字,随后作记曰:“聊无鸾随凤鸣之意,观者其诮余耶。”
郝懿行做学问一向认真痴迷,这对王照圆影响颇深,夫妇之间亦师亦友,相得益彰。王照圆一面打理丈夫的生活,配合他的著述;一面不断读书,搞自己的研究。1788年秋,郝懿行在济南应试中举后,作诗向她报喜,她立即和诗以赠,曰:“小试文场久擅名,矮庐一人倍经营。案头挥笔风添势,夜半构思月助明。花结锦成人易懒,云飞露白马登程。如君折得蟾中桂,自尔高山听鹿鸣。”丈夫收到妻子的一番鼓励和鞭策,戒骄戒躁,更有了考中进士的信心。 
王照圆29岁那年,母亲林孺人病逝。照圆于《读孝节录》中悲叹道:“终鲜兄弟,孤孑一身,自恨为女,缨系于人,义又不得以身殉亲也。”悲痛之情流于笔下。王照圆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君亲须孝也须忠,女子显扬男子同。气吐九霄光日月,裙钗端的是英雄”,并经常以“平生要做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自诫。也正是时时心念母亲对自己的教诲,王照圆决心将荒废的《葩经小记》残稿重新整理,以示不负母亲遗训。王照圆还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烈女传注》作补注。历经20余年,她不仅独立完成了《烈女传补注》,还完成了《列仙传校正》《梦书》《晒书堂闺中文存》等作品,并几经周折与丈夫共同研究考证《诗经》,合写出《诗问》一书。像《宋琐语》等,都是王照圆帮助丈夫抄录札记,日积月累,斐然成书。王照圆还为《晋宋书故》写了跋语,此跋在当时也传为美谈,把它与历史上李清照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所作序言相媲美,把王照圆誉为当时的李清照。
王照圆与丈夫郝懿行亦师亦友,相互切磋学问。郝懿行在著述中多次提到王照圆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尔雅义疏》记载:《传》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与此相反,《正义》以《传》为传写误是也。王照圆《诗小记》云:《尔雅》以岵为多草木,即知屺为少草木,非全无草木也。《毛传》有无二字,不必拘泥。
王照圆精通训诂之学,著作中常能旁征博引,对《尔雅》和《诗经》都有独特的见解,对郝懿行的学术研究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郝懿行对王照圆的学术研究十分关注,其《晒书堂文集》等研究著作,多次提到了王照圆学术上的一些独到见解和设想。清代著名学者马瑞辰在其《毛诗传笺通释》中,亦常引王照圆之研究成果。王照圆工于名物训诂之学,对于《诗经》中的字词释义常有新解。马瑞辰等经学家对此多有赞同,她的学术研究在当时颇有影响力。晚清文学家、考古学家臧庸曾赞她道“当代女师,一人而已”。虽中国古代历来有男尊女卑传统,但依托郝懿行之著述和名望,王照圆的《烈女传补注》《烈仙传校正》等一些作品得以刊印流传至今。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王照圆几经努力,成为河北村王氏家族先祖中一位杰出的女性、清代文学家、训话学家、杰出的女诗人,在文学史上享有较高声誉。除了自身天资聪颖、勤勉努力外,纵观王照圆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不难看到,王照圆在经学训诂学方面的成就得益于王氏家族家学的影响、夫妇切磋的熏陶以及师友间的交流。她的治学成就,对后世经学、训诂等方面影响很大,是王氏家族的骄傲。
除了在经学、古文字学方面的成就,在诗歌创作领域,王照圆与郝懿行夫妻二人于平日间诗词唱和不断,并合著有诗集《和鸣集》一部。诗歌内容主要是二人平日里相互唱和与一些生活常事。王照圆虽居闺阁之中,却能惑悟生活真谛,其诗歌在“以和为美”的主旋律引导下,内容丰富多样,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可谓闺秀诗中的佳作。纵览《和鸣集》里诗歌可分为抒发燕尔之情、咏物言志、相思怀远、家国情怀和日常琐记五个方面内容,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清道光五年(1825),郝懿行病逝于北京。他除了留下丰厚的著作外,别无他物。王照圆当时连为丈夫举丧的钱也拿不出,更别说是扶柩千里返乡了。后来,在友人们的帮助下,王照圆才得以将丈夫的灵柩运回故乡。王照圆从北京回来,在河北村居住过一段时间,故居门上有匾,题名“名冠石渠”。安葬丈夫后,王照圆专心整理丈夫遗著,以期彰显于世。20余年,她呕心沥血,不辍操劳,至89岁寿终。 
现存于世的相关历史文物有:郝懿行、王照圆著作木版,代刻板印刷的木板。印版为梨木质,宽26.6厘米,高17.8厘米,厚1.5或2.5厘米不等,每面9行21字,字为宋体。现存书版2050件,藏于栖霞文物管理所。
郝懿行、王照圆合葬墓,位于栖霞市北七里庄东之金河山腰,为砖石墓,西向,仅以自然石块垒砌坟面,封土周长约7米,高2米。1987年,该墓被烟台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郝、王夫妇全部著作,后由他们的孙子郝联薇陆续付梓,彰显中国历史上一段琴瑟和鸣的历史佳话。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2-5 14:41 , Processed in 0.031499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