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特别策划 查看内容

烟台两题

2024-12-30 10: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 评论: 0

摘要: 磁山磁山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境。我们住进磁山山脚下温泉小镇宾馆房间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拉开窗帘,只觉室内温暖如春,而室外灯光映照的那一方矩形里,却有雪花飘然而下,真不虚为阴主的辖地。阴为雌,为母,为阴柔, ...
磁山
磁山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境。我们住进磁山山脚下温泉小镇宾馆房间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拉开窗帘,只觉室内温暖如春,而室外灯光映照的那一方矩形里,却有雪花飘然而下,真不虚为阴主的辖地。阴为雌,为母,为阴柔,为慈爱,外地的客人来了,先体验一番室外雪的柔美,室内暖的爱意,不亦乐乎?
烟台,磁山,这里两千多年前,原都是齐国的故地。古代传说齐地主要由八种神祗分区主管:一曰天主,天主之神主管现鲁北淄水一带;一曰地主,地主之神主管现鲁南泰山一带;一曰兵主,兵主之神主管现鲁西一带;一曰阴主,阴主之神主管现烟台磁山一带;一曰阳主,阳主之神主管现芝罘岛一带;一曰月主,月主之神主管现龙口莱山一带;一曰日主,日主之神主管现胶东半岛最东端成山头一带;一曰四时主,四时主之神主管现鲁东南一带。
神祇是天地之神的统称。神祇管辖的概念,盖来自于古人对天地万物认识不够,因而欠缺生存的安全感觉,于是揣摩、想象并创造出一些威力无边的神明来,认为仰仗于它们的保护,便可获得充裕的身心安全。阴主阳主的概念,则来源于天地万物无所不阴,无所不阳,阴阳相生相消,又互对互转的观察与思考。《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阴阳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相转互生的天地规则。在古人看来,阴主护佑的,主要是事物阴柔的一面,例如大地、雨雪、雌性、文艺等等。当然,既然所有事物都由阴阳组成,那么有阴必有阳,有阳也必有阴,因而天离不开地,山离不开水,雌离不开雄,等等。阴柔的概念,只是事物必须具备的一个方面。
第二天早晨醒来,下了床,仍旧拉开窗帘看室外。窗外就是巨大的磁山山体。天已大亮,阳光普照,又哪里还有昨晚雪的影子?内心不由得感慨起来。现在的大雪天似乎是越来越少了,人人都爱下雪天,人人都盼下大雪,但人们表面上爱的是雪,内在里其实爱的是阴柔。阳光必不可缺,必不可少;压力也必不可缺,必不可少;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阳光才有生长;但过度的阳光能晒干事物,过度的压力也能让人崩溃。人们需要阴柔的缓解,需要阴柔的解压,需要阴柔的中和,这或许正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要吧?
早餐后一行人迤逦上山。山坡上有阴主广场,广场的尽头有今人塑造的阴主像,女性的面貌,居高临下,在冬日的阳光中和暖温馨。磁山由一组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南北长约5公里,宽约3公里,北峰叫石榴峰,中峰叫蟠桃峰,南峰叫虎头峰。磁山山名的由来有两种。一说来自天外的陨石,传说古代曾有陨石降落此山,因为陨石含磁铁,因此称磁山。另一说来自阴主,由于阴主的封祭地在磁山,阴为雌、为母、为慈,齐鲁大地受儒家影响深远,儒家母慈子孝的观念深刻地塑造着胶东半岛的人文民风,因此当地民间常称阴主为阴主娘娘,主倡一种依母享爱、和暖安全的理念,久而久之,由慈而磁,取“磁”字的吸附义,慈山就被称为磁山了。
辗转走上小半坡,陪我们上山的好友不走寻常道,却引我们拐到路边的一条陡沟边。他用手扒开厚厚的落叶和腐殖土,露出山石断层本来的面貌。我们都凑上前去细看,磁山的石层里,真的蕴藏着成千上万年前的天地信息呢。在山石的断层处,只见两边都是整体的花岗石,偏偏在花岗石的中部,齐崭崭地嵌进去一片灰黑色的石头,在石块的断裂处,能清晰地看到石块中铁黑色的内芯,这正是磁山曾经遭受天外陨石撞击的证明。我们赶忙各取一小块,藏进衣袋里。我是打算回家后,把它安排在书桌上,待到心平气和时,与它对视、深谈,看能不能与天外的信息做一番思绪的交流。
半山坡上有阴主庙旧址,旧址后有一石洞,当地人称为仙人洞。山洞并不深,却较高大,由几块完整的巨石垒叠而成。旧志说洞中有三泉,涝不增,旱不减,水碧味醴。现在从地下找不到冒出来的泉,只有清水从石头的裂缝中流出,水量虽不大,却长流不息。当地的一些男女,正用水杯等物在石缝外接水。一位青年男子说,当地人都喜欢喝这里的泉水,清凉甘甜,据说既能养颜美容,又能延年益寿,泡上茶,在洞外的石桌上喝一喝,心情能美上好几天。
山路旁有一块巨石,形状如神龟东望大海。攀在巨石之上看远处的城镇、低山和大海,气氛氤氲,宛如化境。山顶上有一座百福塔,层层复重重,既敦实庄重,又色彩雅丽。当地人有登高祈福的风习,每逢双休节假,常会全家出动,或好友结伴,来山中居高瞩远,祈顺望福。胶东半岛这里,濒海临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来充满神秘的气息。祖辈生活在内陆的人们,总会对大海产生一些莫名的崇敬,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汉武帝,他们已经知晓陆地上没有长生不老的仙丹和法术,只得寄望于大海深处的奇迹,于是多次兴师动众,前来烟台的芝罘、蓬莱等地,寻仙觅奇,冀望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信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了,但好奇的心境,想来都还是一样的吧。
从山上下到仙人洞洞前平台时,青年男子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喝茶。我们也不客气,过去分坐在石桌边,边喝茶,晒着初冬的大太阳,边和他谈磁山的一些事情。山上的时光渐渐慢了下来。他告诉我们,当地人空闲时都喜欢到磁山来,爬山,喝泉水,登高望远,除他们一家常来外,他们还有个磁山群,没事时吆喝一声,大家就聚过来了。
正说着,平台上起了一阵骚动,玩耍的孩子们都尖叫起来。大家转脸看去,原来是一位弱女子,手持一根长竹竿,攀到旁边一柱高耸的山石上去了。原来,仙人洞平台的石壁旁,长了一棵野柿子树,柿子树细长细长的,树梢一直长到高耸的石柱上面。初冬柿叶已经凋落了,留下酒盅大小的一树野柿子,呈酱紫色,挂在树梢上,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却吃不着。这位为母则刚的母亲,便自告奋勇地攀到石柱上,用竹竿把野柿子打落在地,让孩子们去捡、去抢、去玩、去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落下来的柿子多,孩子们抢过了热闹劲,不再对野柿子感兴趣了,于是平台上的大人也去捡几个来吃。野柿子冻得有点缩巴,掰开一个细看,只见柿子肉深紫粘稠,吃到嘴里,虽然稍有涩味,却似乎耐得住咀嚼,不是园艺品种那种做作的精致。
下山后路过磁山温泉小镇的小菜场,发现卖菜的农家婆婆用小篮子盛了一篮野荠菜在售卖。“这个时候野荠菜已经长大了吗?”我好奇地上前去问。“长大啦。”婆婆爽快地回说。“这都是在这山上挖的吗?”我指指身后高耸的磁山。“都是在这山上挖的呢。”我蹲下身,拿起一棵野荠菜仔细看,知道婆婆说的不是假话。野荠菜和大棚里种植的家荠菜不一样。野荠菜生长环境恶劣,因此长得蜷曲有劲,家荠菜生长环境优越,因而长得舒展鲜亮,但它们的口味却是大不同的。
我们继续往前走,去小镇里一家出名的小店吃大骨面,脚步轻盈而妖娆。磁山温泉小镇沐浴在初冬的暖阳里,微风不兴,显得抚慰而解压。大骨面是我一直期冀的美食,饭后再去泡个温泉,这时候的心境,还怎么可能不宽舒且轻快呢。

酒庄
我们到达烟台葡萄酒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从外观看,葡萄酒城生产中心的建筑,由数十个横卧且巨大的葡萄酒桶组成。这些巨大的葡萄酒桶的面积达27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和白兰地单体生产厂房,可年产葡萄酒与白兰地40万吨,看上去极其墩厚、壮观。
白兰地酒庄就坐落在葡萄酒城的山谷里,从生产中心乘摆渡车沿葡萄山谷前往,虽然季节晚了些,已经看不到山坡里葡萄累累的盛景,闻不到山谷里葡萄自香的浓郁,但宽展扎实的山谷,清澈幽蓝的湖泊,阴雨初霁的暖阳,立体静物般的云朵,还是能立刻勾起人关于北方、大海和中外文化互鉴的联想的。中国葡萄酒大致上是舶来品。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里叙述说:“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宛这个地方在匈奴治地的西南方向,在汉地正西方向,离汉地大约一万里,当地的风习是安土重迁,当地人农耕种地,种的是稻子和麦子,当地出产葡萄酒,盛产好马。《史记·大宛列传》又说:“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年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宛及附近的地区都用葡萄做酒,富人藏的酒可达万石(古代的计量单位),保存时间能达数十年都不变质;当地人的嗜好是喝酒,当地的马则喜欢吃苜蓿,于是汉朝派去的使者取了种子带回来,天子开始在肥沃的土地里种植苜蓿和葡萄。《史记·大宛列传》又说:“大宛之迹,见自张骞。”意思是说,大宛那个地方的事情,(汉地)是通过(汉使)张骞知道的。
大宛其地在古代的西域。所谓“西域”,古代指的是玉门关以西、帕米尔高原附近及以东的广大地区,那一地区,正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廊道,也是亚欧大陆物种沿东西纬度方向传播的重要通道。由上述《史记》的记载可知,中国人种植葡萄,是从西汉开始的,这有史书的记载;中国人饮用葡萄酒,应该也是从西汉开始的,不过这只是推测。但葡萄酒由此在中国扎下了根,则是不争之事。唐朝诗人王翰即有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一方面将葡萄酒形容为美酒,说明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葡萄酒在西北边地较易获取,而在内地则很可能是非大众化的、与适物精搭细配的酒精饮料,因而这样的诗境,是极易诱发读者陌生化的审美想象的;另一方面,王翰又将葡萄酒与西北边地的荒凉、征战、军旅及异域风情相适配,由是营造出一抹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战地豪情来,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王翰的这首诗,应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以葡萄酒为诗眼、诗心的作品了,其他诗人涉及葡萄酒的作品,则不但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由此可以看出,一直到中国的现代时期,葡萄酒在中国内地,还是远不及黄酒、米酒和烧酒等粮食酒普及与大众化的。
摆渡车在葡萄山谷里穿行,随地形的起伏而上而下。凉风稍起时,我们到达葡萄酒城的白兰地酒庄了。众人下了车,相跟且逶迤着,走进酒庄的大门。这时回头俯瞰山谷里的葡萄园,是一派即将蛰伏的苍劲;而蓝天上立体的云朵,则如山、如峰、如松、如宫殿、如羊群、如巨浪,皆止而不行、不动。酒庄的一位小帅哥领着我们参观,先沿着走廊,尔后盘旋着走进地下的酒窖。小哥告诉我们,中国近代葡萄酒的制作、推介与饮用,大致以1892年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为标志,烟台也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发源地;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已有快速的发展。
大家在地下酒窖成排的橡木桶边围着他,听了他的介绍,都点头称是。“就是,就是,可是,比如,白兰地为什么叫白兰地,我们就不懂了。”酒庄小哥回答说:“‘白兰地’这一名称来源于荷兰语,义为‘燃烧的酒’,是用酿好的葡萄酒再次蒸馏获得的。”原来如此,可是……于是,我也凑上前去问道:“可是,既然是蒸馏得到的酒,那和中国的传统白酒又有什么不同呢?”酒庄小哥说:“中国的白酒用粮食发酵、蒸馏,白兰地用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蒸馏,除了原料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口感和风味不同外,它们确实没有什么不同了。”“那么,葡萄酒都是如此吗?”“不是的。普通的葡萄酒是用葡萄发酵而成的,白兰地是用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蒸馏而成的。威士忌则是用大麦、黑麦等粮食发酵蒸馏而成的,威士忌其实就是欧洲的白酒。”“噢,噢,原来如此。”大家都恍然大悟了一般。当地文化部门的张老师接上说:“经过一百多年的相互影响,葡萄酒已和烟台当地的风俗民情融合发展了。比如在烟台当地,白兰地又叫见风倒。烟台人好客,以前烟台人请客,碰到能喝的,怕主人陪不好,客人不尽兴,就拿出当地产的白兰地招待客人。客人对白兰地的威力不了解,一般都不拿白兰地当一回事,于是就呼呼地往肚里灌。酒喝得尽兴,把客人送到门外,客人扬起手说再见,说一声再见不倒,说两声再见不倒,说第三声再见时,风一吹,就醉倒在地上了。可见大家对白兰地这种蒸馏酒的认识不足,才闹出了这许多笑话。”
晚餐时朋友相聚,喝了些红葡萄酒,也喝了点白兰地。餐后出门走在黄海的边边上,心里却总想着见风倒的故事,赶忙用手扶住栈桥的栏杆,再掐掐自己,确认不会见风倒时,再慢慢地往前走,想想也有点儿好笑。古今中外,人类都是相通互鉴的,葡萄酒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古代的中国人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器物、饮品、发明和创造传往西域以及更远的西方,西域、西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与物质也反向传入中国内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不仅吸收着世界的先进文明,也在逐渐富强的基础上用中国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和全人类。古代的中国人觉得黄海很大,常来烟台的海边寻仙访药,但多止步于黄海的近岸;但现在我们都知道黄海以外还有更大的海,更大的海以外还有更大的天地宇宙。那里才是我们共同的舞台呢。不管怎么说,交流互鉴,这应该才是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定律吧。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1-15 18:12 , Processed in 0.031896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