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粉丝”是烟台食品产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它的原产地在招远,因近代龙口港的开埠,大量的招远粉丝从龙口港运往全国及世界各地而得名。2014年,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招远是“龙口粉丝”发祥地和主产地,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极具代表性的绿豆粉生产,始自宋,兴盛于明清,一度成为招远重要经济支柱,是老百姓“水中捞银”,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正宗的招远粉丝生产原料为绿豆,当地俗称“吉豆”。明清时,粉丝生产为手工生产模式,磨碎用的是石磨,石磨边上有两个刮板,底下有个边上带渠的石磨盘,一般以畜力为动力,也有人力推动磨盘者。随着磨盘转动,刮板把粕子(绿豆浸泡磨碎后称粕子)刮到石磨盘下面的泥陶罐里,每小时约可磨25公斤绿豆。晒粉靠自然干燥,将洗好的粉,人工挑到或抬到村外的沙滩上或场院里挂在架子上,靠风吹日晒使其干燥。晒干后,按粉的长度顺序,用红高粱秸捆好,装到粉包里。 清咸丰九年(1859),清政府在龙口开设置捐局,招远的粉丝大户纷纷在龙口港开设粉坊,加大了招远粉丝的外销。清咸丰十年(1860),徐氏四大粉庄在香港合设“洪泰”经销店,收购招远所产粉丝,粉丝由龙口港装船(木帆船)运入香港,再由香港转销南洋诸国及西欧等地。为区别过去在烟台杂乱不一的粉丝,将包装物上统一标以“龙口粉丝”“招远基地”字样,使招远的“龙口粉丝”逐渐享誉海内外。这就是“龙口粉丝”名称之起源。 龙口开埠后,利用开埠际遇迅速从一个渔港变成了南北航运的枢纽,成为胶东半岛继烟台港后对外开放的港口,在中国北方紧随烟台之后跻身开发港口之列。港口的迅速膨胀给许多产业带来新的机遇,粉丝行业便是其中之一。根据1933年《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记载:“招远出产甚多,年产约1800万斤,95%以上由龙口或烟台输出各地,其次为黄县,年亦600万斤,蓬莱、福山亦各二三百万斤。产量前5名分别是招远、黄县、蓬莱、福山、莱阳……”清末民初,龙口专营出口业务的粉庄有50多家,为龙口诸业之最。1927年,粉丝出口(含招远县)2620万公斤,占出口物资的86%,为粉丝历年出口额首位。1933年黄县有粉庄300余家,年产粉丝320万公斤,总值115万元。1946年,由龙口工商局大龙公司出口粉丝209万公斤。 龙口粉丝是中国优质粉丝的代名词,是胶东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蜚声商界,畅销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