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老城区(现芝罘区)有座三面环海、林木葱茏的小山,俗称烟台山。其主体东西400米,南北250米,海拔45.2米,面积约8公顷。此山坡度平缓,幽径蜿蜒,风光迷人。别看山体规模小巧,却承载着许多融入中西文化元素的人工建筑及姿态天成的自然景观。那块突出山巅向天面海的“燕台石”,便以不同时代的历史遗存,构成烟台城市记忆中的美好与悲凉。 燕台石原是一丛突出地面的自然山石,高、宽、长都不足3米,东端高,主体纵面方圆,向西渐低顺坡入土。 关于这块山石缘何得名燕台石,民间有多种传说。一个版本说,古时烟台海滨住着一个青年渔民,小伙子勤劳勇敢,长着一双能透视海水的眼睛,驾船捕鱼时,深水中南来北往的鱼群,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每次出海都大获丰收。附近渔民见他本领奇特,也纷纷跟随他出海,船多人众,每天都有大量鱼虾被捕获上岸。 这事传到海龙王耳朵里,老龙王勃然大怒,发誓严办这名带头捕捉虾兵蟹将的小伙子。有一天,正在巡游的龙王与青年渔民在海上不期而遇,双方激烈决斗,就在小伙危难之际,海中浮出一位名叫燕儿的姑娘,她挺身挡住龙王即将砍下的利剑,使小伙得以逃生。原来这燕儿姑娘本是玉皇大帝的一名天宫女官,因才貌出众被龙王看中,讨要到身边。可这姑娘平时偏偏同情勤劳善良的海上渔民,于是被龙王贬作了侍女。龙王见燕儿将小伙子放走,一怒之下将她点化为海边荒丘上的一块石头。 斗转星移,附近渔民为纪念这位真情关爱人间百姓的圣女,便将龙王点化的这块石头命名“燕台石”,将承载燕台石的这座突入海中小山叫着“燕台山”,山脚下小渔村也顺依“燕台山”之名,被称“燕台”。 除了几个美丽神奇的传说之外,对于“燕台”名称来历,还另有一番贴近自然环境的说辞:烟台地方谚语有“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之说,意指临近八九时节,冬迁南方的燕子开始陆续返回北方原栖息地,筑巢垒窝繁衍后代。位于烟台山巅这块岩石侧旁,曾有一株高大的古栾树,附近又有古庙建筑,环境适宜燕子栖息。每年初春时节,常有群燕落石小憩,天长日久,人们便将这块紫燕聚落之岩称为“燕台”。挺立燕台石的自然山体,则被叫做“燕台山”,环绕燕台山的市镇也随山岩名称叫着“燕台”。 其实,承载燕台石的这座小山,历史上还曾有过多种叫法:民间传统称呼此地为“北山”,是相对于村落南部群山而言。近代依人工建筑命名也称过“信号山”“拉旗山”“烟台山”等。“燕台山”之称因与“烟台山”谐音,口语传承难以区分。1905年,在山顶端明初设置的熨斗烟墩基座上,建起了导航灯塔,命名“烟台山灯塔”。此后,在文字记录中,燕台山及其他名称逐渐消失,统称烟台山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