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前怀下马家、回兵崖一带盛产小米。传说,那里的小米粒大、皮薄、糠少、色黄,熬出的小米稀饭油光光、香喷喷,还带点甜丝丝的味儿。早些穷,买不起很多,哪家媳妇生孩坐月子,至少也得去买个三斤五斤的,才算没白遭这回罪。时间长了,艾山小米出了名,远近没有不知道的,方圆百里的人家包括城里人,也都到下马家赶集买小米。直到如今,艾山小米也比别处的一斤多卖好几毛钱。 其实,这都是跟着唐二主沾的光,要不是从他那儿兴了个年年进贡的规矩,艾山小米不能这么出名,也不能这么金贵。 当年唐二主带领不计其数的兵将,浩浩荡荡从长安城开过来,要从艾山后海沿过海打高丽。一路上他吃不好喝不好,又累又困,临近艾山时有些支持不住了。他连忙问左右,“这里离艾山还有多远”。有将官禀报说:“前面看得见的那些山,都属于艾山。从这里到艾山大营不到十里地。”唐二主喘口粗气,嘟囔道:“还有十里,算啦,都下来歇歇吧。”二主发了话,兵将们求之不得,纷纷下马歇一会。这些驻兵歇马的地方,从此就有了村名,如:望驾沟(汪家沟)、兆驾庵(赵家庵)、马蹄夼、汇(回)兵崖等等。 唐二主被扶下马来,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息,忽听远处传来儿歌声,抬头看去,见不远处一个小孩儿正在地里拉砘压地,便派人把小孩儿叫过来问在干什么。小孩儿说,是在拉砘种谷。二主问为什么种谷还要用砘压。小孩儿解释说,天旱不下雨,拉砘压压地、保保墒,谷苗才能出得齐。二主随口问小孩儿:“几岁啦?”。 小孩儿答道:“八岁”。 二主道:“我帮你拉砘,你帮我弄点水喝怎么样?” 小孩儿说声“行”,便跑去打水去了。 唐二主要拉砘,旁边的人怎么能让,将士们纷纷上前争着去替皇上拉砘。结果,个个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有一个拉得动的。二主不信服,上前就拉,无论使多大劲,那两头尖尖中间粗的石砘子,就是稳丝不动。二主叹口气说:“这么沉的石砘,让八岁的孩子去拉,老天还长没长眼。我就不信,艾山这地方山清水秀的,不用压砘就长不出好谷子来!” 正说着,八岁小孩儿笑眯眯地把打来的泉水端给二主喝。二主接过泉水喝一口,把剩下的半碗往半空里一扬,说道:“艾山有这么好的水,长不出好谷米来,我剥了你的皮!” 话音刚落,只听“扑通”一声,那八岁小孩儿顷刻间变作了一个土地佬,跪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哀求地说道:“皇上明察,不关我土地的事。作为此方土地佬,我也难得见皇上一回,为了造福百姓,我冒死讨封,恭请皇上恕罪啊。”二主听了,哈哈大笑后说:“既是为民,无妨,无妨。你也是用心良苦。此地何名啊?” 土地佬答:“尚无名称。” 二主道:“就叫下马家吧!你记着,下马家这地方若长出了好谷子,别忘了熬碗小米稀饭给我喝喝,啊!”土地佬连连叩头承诺。 此时天近苍昏。二主吩咐兵将就近扎寨后,就在左右将官的护卫下,往北进了九里外的艾山大营。从此,艾山周围有了下马家、前后寨、南北槚木寨等村名,流传至今。 自从唐二主进了艾山大营,要等待海潮涨满、顺风顺水的日子,他好挥师渡海攻打高丽,哪知一等就是半年多,就是不能顺心顺意。带来的草料没有了,粮食也吃光了。艾山上树密草多,马是饿不着,可人没有粮食吃不行啊。二主和将官们不得不采蘑菇、挖野菜,满山遍野摘野果子充饥。 这一天,二主想起了下马家八岁孩子拉砘种谷的事,心想,现在到了收谷的季节了,无论如何,得弄碗小米稀饭喝喝。又一想,要是不压砘保墒,谷子长不好,不光百姓无粮活命,十万雄兵也无法在艾山立足,更不用说攻打高丽凯旋回京。正想着,忽然山下吵吵闹闹地上来一帮人,一个个背着米袋登山还有说有笑。这时将官来报,说是下马家一带谷子大收,山民送米谢恩来了。二主大喜,待他解开米袋子一看,可了不得了。那小米,粒粒饱满滚圆,金黄金黄的。二主惊奇地问:“怎么一点糠皮没有啊?” 只见土地佬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稀饭,美滋滋地从地下钻出来,笑着说:“皇上,是你说要剥他皮的呀!”二主说:“我那是说的气话。”土地佬道:“君无戏言,皇上说话金口御牙。您说的话凡有灵气的,哪敢不听呀。有了皇上的口谕,艾山从此种谷不用砘压,也保准苗齐苗旺喽哇。” 二主又问,这碗稀饭油光光香喷喷的,又是怎么回事。土地佬说:“皇上,这是您那半碗艾山泉水泼出来的!”二主听了又哈哈大笑道:“苍天不负有心人哪。赶快生火,熬稀饭犒赏三军,但愿年年都能吃上艾山小米啊。”从此后,百姓不忘皇恩,年年往京城进贡,艾山小米成了“贡米”,京城没有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