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拳发源于蓬莱,传播于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河北一带,完善于明代抗倭实践中,流行至今。戚家拳在中国武术界影响颇深,2009年,戚家拳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戚家拳由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吸取各家著名拳法之长创编而成,与戚家军当年丰富的实战经验相结合,是古老的汉族拳术之一,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戚家拳汇总了宋太祖的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等拳法的技术特点以及拳法中的踢、打、摔、拿的技击方法创编而成。记述了当时流传的十六家名拳,此拳种汇集多种拳法的精华,结合戚家军抗倭的经验,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戚家拳经过历代传承,具有以下特点: 强健体魄。戚家拳有较好的强身作用,拳术具有“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作用。戚家拳中有着丰富、巧妙的技术和锻炼方法,包括跳跃、平衡、滚翻、跌扑及多种腿法、步法、步型、手法和身法、眼法,对锻炼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力量和弹跳能力有显著作用。其中的扫转、翻腾、跳跃、平衡等复杂动作组合,有很大的难度和强度,可使人体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得到全面锻炼提高。经常习练戚家拳,对人体技能和谐活跃,提高整体功能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习练此拳能壮胆坚魄,使胆怯者气壮,懦弱者坚强。 来源于实战。戚家拳是戚继光在长期抵抗倭寇的战役中总结出来实战方法,戚家拳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家拳朴实无华,结构严密,刚柔相济。内容丰富、充实,踢、打、摔、拿、跌、劈、崩、砸、冲、扫、挤、靠、缠、挑、弹、挂,无所不包。每个拳式,每一动作,都有着实战的技击攻防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