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砣矶砚石,源于长岛北部砣矶岛。石材产于砣矶岛磨石嘴村西北部悬崖下的山泉水眼处。含有绢云母、硬绿泥石、石英、白钛、黄铜、电气石等多种物质,造就了石材金星闪烁,雪浪翻涌,润刚相济的奇特品质,得名“金星雪浪石”。用这种石材雕刻成砚俗称“金星雪浪砚”。据史料记载,此砚在宋初很有名气,据此推断,当产于宋代以前。 2013年,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兼砚台收藏家唐询,在所作《砚录》中,特别讲到了“登州砣基岛石”:昔登州砣基岛石,其色青黑,上有螺纹金星,亦甚发墨,全类歙石。文中提到的“砣基岛”即“砣矶岛”。歙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砚石之一,因产于今安徽南部的古歙州而得名。唐询对砣矶砚石的喜爱,说明砣矶砚石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较大的知名度。 清雍正时期,砣矶砚作为国宝被朝廷收藏。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监张玉贵、王常柱交来华玉木匣鼍矶砚九方,传旨养心殿造办处收藏着。”从那时起,砣矶砚成为皇帝的御用之物。 砣矶砚石的最初流传,应当是由唐、宋时期驻防军队而起。宋初以后得到上流社会和文人墨客赏识珍藏,明清时尤为显赫,成为帝王的御用之物,记入正史。 鼍砣矶砚石分金星雪浪石和金星雪浪砚两个概念,明末之前,主要由驻守官兵在砣矶岛磨石嘴村西北高崖下海滩边捡拾石料,而后带入内陆。民间采石制砚是在明末清初,由私塾先生首始,后由民间大户征集内陆制砚工匠,进行小规模的开采加工。因金星雪浪石料仅存于高崖下泉眼周围,矿量很少,世代制砚者无论采石还是制砚,都极为珍重讲究,流传下来,就形成了既有匠心独运的审美眼光,又有精巧熟练雕刻技术的审石、相石、画石、雕石、磨石一整套独特严谨的操作规程和加工工艺。 审石。主要体现在矿洞开采和海边拾取石料阶段。在开采之前,制砚师傅首先要审视好石料纹理的走向及整体结构,然后寻石缝打入凿子,再按层理撬下板材。由上而下,自左而右循序开采。采下的石料需精心挑选,质地差、裂痕多的不能要;体积过小、不成形状的也不能要。 相石。是把运回的石料上下左右仔细观察揣摩,根据石质、纹理形状,在心中构思出石砚的理想图形。这是制砚的重要环节,一定由长眼师傅亲自操作。砣矶砚每方形状各有不同,艺术造诣高的长眼师傅,多能根据材质特点,定出美轮美奂、活灵活现的石砚图形,做到质、形、色、纹相得益彰,不亏料,不废料。 画石。把构思设计好的图案,用铁锥刻画在石料上,称作“画石”。操作过程是先用毛笔把确定好的图案按设计要求绘制在石料上,再用铁锥寻图刻画。这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像《砣基石五螭砚》,墨池中独刻一蟠螭,框边四螭绕之,形象俊雅俏美,神态生动传神。画石功力的高低,决定了砣矶砚由好砚向名砚攀登的关键点。 雕砚。是把画在石料上的图案,雕刻成浅浮雕。古时雕刻用的金属工具硬度较差,雕刻时需用水把石料浸透,这样既能降低石料的硬度增强韧性,不宜在雕刻中崩料,造成破损;又能保护工具长久耐用。雕刻珍贵石料,由雕功深厚的工匠独立进行,讲究的是轻凿、慢铲、细刻,心力稳、臂力足、手力轻,眼中看到的是平面图案,心里呈现的是立体的浮雕。 磨石。将雕刻好的石砚进行打磨,称“磨石”。方法是将用细箩筛出的细金刚沙撒到砚面上,用粗布来回打磨,直到去除石皮、石粉及纹理中的软物质,使浅浮雕图案更加生动圆润,砚面光滑细腻。磨石一般在师傅监督下由徒工操作,形体较大,图案复杂的石砚,许多天才能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