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烟台故事 查看内容

胶东大鼓

2022-11-14 15: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71| 评论: 0

摘要: “铁拳砸了几十下,只打得个猛虎两眼鼻孔冒血浆,好武松还是一个不住地打,决不让猛虎再还阳,众明公您要是听了这段事难把那其中含义细思量……”一段《武松打虎》,引出了胶东大鼓。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的一种 ...
“铁拳砸了几十下,只打得个猛虎两眼鼻孔冒血浆,好武松还是一个不住地打,决不让猛虎再还阳,众明公您要是听了这段事难把那其中含义细思量……”一段《武松打虎》,引出了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大鼓因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亦称“盲人调”。盲艺人以占卜算命为主,说唱大鼓为辅,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方言差异,多因地取名。如福山地区以福山方言演唱鼓曲的被称为“福山大鼓”,蓬莱地区用蓬莱方言的则称为“蓬莱大鼓”等。到了清嘉庆之后,才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
胶东大鼓流派的产生,也是据不同地区以所用方言演唱鼓曲来定名,大致可分为三路。北路:流传于烟台、牟平、福山、蓬莱、黄县等胶东北部沿海地区,使用芝罘片、蓬黄片烟台方言,其唱腔特点为说唱性强、唱腔高亢、节奏相对紧密,是胶东大鼓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一脉。东路:流传于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等胶东东部沿海地区,即使用文荣片烟台方言,其唱腔特点是曲调质朴,少华彩而口语化,富于说唱性。南路:流传于栖霞、莱阳、海阳、莱州等胶东半岛中南部地区。使用蓬黄片、东潍片烟台方言。其唱腔特点为旋律性强、旋律中融有胶东中南部民歌、茂腔等唱腔元素。
早期胶东大鼓,多由盲艺人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传承,只有口头唱本而无乐谱,如《过新年》、《鞭打村花》、《吕洞宾戏牡丹》等。在“盲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后,由当时的文艺工作者进行重新梳理,历史书目如《施公案》、《刘伶醉酒》、《紫镯记》等,反映胶东风俗、生活的诙谐小段儿如《拴娃娃》、《大螃蟹》、《偷年糕》、《庄稼乐》等。也有为了宣传革命,根据当时广为人知的事迹改编的,如《红灯记》、《小英烈》等。尤其在胶东解放区,以当地真人真事为原本,经艺术加工后,更成为喜闻乐见、鼓舞意志的“革命大鼓”。如《上营战斗》、《锄奸记》、《保家乡》、《反蚕食》、《民兵英雄赵守福》、《五虎村大战》、《雷神庙战斗》、《血洒七里庄》等,这些“革命大鼓”,成为另一种战斗宣传的有力武器。
传统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主要为鼓、板和三弦,在发展过程中,又吸纳借鉴了其他音乐伴奏元素,如二胡、坠琴、京胡、洋琴、四胡等。
从乾隆年间最早演唱盲人调的荣成盲艺人刘学义,到道光年间福山刘行有、同治年间黄县丁武臣,胶东大鼓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在胶东大鼓形成发展中,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传承,又有从戏曲等吸纳乐曲新元素;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既体现胶东淳朴民俗,更蕴含着民间盲艺人的辛酸。带有生存韵味的胶东大鼓,仍旧存活在胶东民间盲艺人中,从昔日的走街串巷到今天的舞台说唱,他们仍旧是民间文化守望和弘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1-3 05:24 , Processed in 0.032789 second(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