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毓璜顶公园玉皇庙前的碑廊里有两座石碑,它们是《毓璜顶记》和《重修毓璜顶记》。石碑的背面详细记载了咸丰十一年、同治五年、光绪十九年,烟台工商界500多名商家和个人,为重修毓璜顶工程的募捐明细,其中不乏货栈商号的大家。 烟台货栈生意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两百年前。清朝末期,当时运河长年失修淤塞,漕船难以运米进京,道光六年(1826年)清廷下令改运河为海运,并予以漕船者可“八成装米,二成搭货”,免其纳税并沿途可做小生意的恤商政策。改为海运的烟台,成为南北海上交通必经之地,货栈生意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最初的货栈人在海边搭起窝棚,给船家看管货物;后期随着烟台的开埠,那些讲信誉、脑子灵活、态度好的看货人,逐渐在西南河东岸、面市街、北马路一带设立起自己的看货仓库,又称为代理栈,货栈生意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经济模式并逐步发展起来。随后,在1899年,烟台商会根据经营规模、纳税状况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度而评出的“八大家”商号中,其中5家是做货栈生意,3家来自于所城的刘家和张家,其中东家刘怀奎的洪泰货栈首屈一指。 说起刘怀奎,可能所城里的老人们无人不知,他不仅参与公益事业毓璜顶的重修工程,还独自斥资扩建增修了烟台历史文化象征的魁星楼,而所城里南门外大名鼎鼎的刘子琇旧居,其主人刘子琇便是刘怀奎的第四个儿子,他和弟弟刘凤镳双双中举,分别受职于南北两地,为当地做了不少政绩,留下佳话。 而另一个同样来自所城里刘家的东兴货栈,东家刘兆亿更以“热心公益,乐善好施”而闻名。他在大连设立“宏济善堂”、创办“泰东日报”,还倡导并出资建设了“西岗天后宫”。在烟台,刘兆亿在南门打挖了“双眼井”,解决了所城里附件居民的吃水问题,开办了“彭城小学”(后来演变成建昌街小学),并定期搭建粥棚向乞讨者和穷人免费发放粥饭和实施救济。刘兆亿一生的善举实难详尽阐述,也正因他的大公无私,在当时获赞了“刘大善人”的美誉。1925年刘兆亿去世,此事轰动了烟台和大连两地,送别队伍不仅包含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还有自发组织的受过刘兆亿恩施的穷人们,队伍长达10华里。 |